黥布者、六人也、一姓英氏。二秦時為布衣。少年、有客相之曰。「當刑而王。」及壯、坐法黥。布欣然笑曰。「人相我當刑而王、幾是乎。」三人有聞者、共俳笑之。四布已論輸麗山、五孫守真按。論=輪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麗山之徒數十萬人、布皆與其徒長豪桀交通、迺率其曹偶、六亡之江中為羣盜。
一索隱。地理志廬江有六縣。蘇林曰。「今為六安也。」
二索隱。按。布本姓英。英、國名也、咎繇之後。布以少時有人相云「當刑而王」、故漢雜事云「布改姓黥、以厭當之」也。 正義。故六城在壽州安豐縣西南百三十三里。按。黥布封淮南王、都六、卽此城。又春秋傳六與蓼、咎繇之後、或封於英、六、蓋英後改為蓼也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幾、一作『豈』。」駰謂幾、近也。索隱。裴駰曰「臣瓚音機。幾、近也」。楚漢春秋作「豈是乎」、故徐廣云一作「豈」。劉氏作「祈」、祈者語辭也、亦通。
四索隱。謂衆共以俳優輩笑之。
五正義。言布論決受黥竟、麗山作陵也。時會稽郡輸身徒。
六索隱。曹、輩也。偶、類也。謂徒輩之類。
陳勝之起也、布迺見番君、與其衆叛秦、聚兵數千人。番君以其女妻之。章邯之滅陳勝、破呂臣軍、布乃引兵北擊秦左右校、破之淸波、引兵而東。聞項梁定江東會稽、一涉江而西。陳嬰以項氏世為楚將、迺以兵屬項梁、渡淮南、英布、蒲將軍亦以兵屬項梁。
一正義。時會稽郡所理在吳闔閭城中。
項梁涉淮而西、擊景駒、秦嘉等、布常冠軍。項梁至薛、一聞陳王定死、迺立楚懷王。項梁號為武信君、英布為當陽君。二項梁敗死定陶、懷王徙都彭城、諸將英布亦皆保聚彭城。當是時、秦急圍趙、趙數使人請救。懷王使宋義為上將、范曾為末將、孫守真按。范曾、百衲本同。武英殿本作「范增」。)項籍為次將、英布、蒲將軍皆為將軍、悉屬宋義、北救趙。及項籍殺宋義於河上、懷王因立籍為上將軍、諸將皆屬項籍。項籍使布先渡河擊秦、布數有利、籍迺悉引兵涉河從之、遂破秦軍、降章邯等。楚兵常勝、功冠諸侯。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、以布數以少敗衆也。
一正義。薛古城在徐州滕縣界也。
二正義。南郡當陽縣也。
項籍之引兵西至新安、一又使布等夜擊阬章邯秦卒二十餘萬人。至關、不得入、又使布等先從閒道二破關下軍、遂得入、至咸陽。布常為軍鋒。三項王封諸將、立布為九江王、都六。
一正義。新安故城在河南府澠池縣東二十二里。
二索隱。鄒氏云「閒猶閒也、謂私也」。今以閒音紀莧反。閒道卽他道、猶若反閒之義。
三索隱。案。漢書作「楚軍前簿」、簿者鹵簿。
漢元年四月、諸侯皆罷戲下、各就國。項氏立懷王為義帝、徙都長沙、迺陰令九江王布等行擊之。其八月、布使將擊義帝、追殺之郴縣。一
一正義。郴、丑林反。今郴州有義帝冢及祠。
漢二年、齊王田榮畔楚、項王往擊齊、徵兵九江、九江王布稱病不往、遣將將數千人行。漢之敗楚彭城、布又稱病不佐楚。項王由此怨布、數使使者誚讓一召布、布愈恐、不敢往。項王方北憂齊、趙、西患漢、所與者獨九江王、又多布材、欲親用之、以故未擊。
一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誚、責也。」
漢三年、漢王擊楚、大戰彭城、不利、出梁地、至虞、一謂左右曰。二「如彼等者、無足與計天下事。」謁者隨何進曰。「不審陛下所謂。」漢王曰。「孰能為我使淮南、令之發兵倍楚、留項王於齊數月、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。」孫守真按。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+單字想複詞。萬全=百全、七星大法·文學語言耳。隨何曰。「臣請使之。」迺與二十人俱、使淮南。至、因太宰主之、三三日不得見。隨何因說太宰曰。「王之不見何、必以楚為彊、以漢為弱、此臣之所以為使。使何得見、言之而是邪、是大王所欲聞也。言之而非邪、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質淮南市、以明王倍漢而與楚也。」太宰迺言之王、王見之。隨何曰。「漢王使臣敬進書大王御者、竊怪大王與楚何親也。」淮南王曰。「寡人北鄕而臣事之。」隨何曰。「大王與項王俱列為諸侯、北鄕而臣事之、必以楚為彊、可以托國也。項王伐齊、身負板築四、以為士卒先、大王宜悉淮南之衆、身自將之、為楚軍前鋒、今迺發四千人以助楚。夫北面而臣事人者、固若是乎。夫漢王戰於彭城、項王未出齊也、大王宜騷五淮南之兵渡淮、日夜會戰彭城下、大王撫萬人之衆、無一人渡淮者、垂拱而觀其孰勝。夫托國於人者、固若是乎。大王提空名以鄕楚、而欲厚自托、臣竊為大王不取也。然而大王不背楚者、以漢為弱也。夫楚兵雖彊、天下負之以不義之名六、以其背盟約而殺義帝也。然而楚王恃戰勝自彊、漢王收諸侯、還守成皋、滎陽、下蜀、漢之粟、深溝壁壘、分卒守徼乘塞、七楚人還兵、閒以梁地、深入敵國八九百里、八欲戰則不得、攻城則力不能、老弱轉糧千里之外。楚兵至滎陽、成皋、漢堅守而不動、進則不得攻、退則不得解。故曰楚兵不足恃也。九使楚勝漢、則諸侯自危懼而相救。夫楚之彊、適足以致天下之兵耳。故楚不如漢、其勢易見也。今大王不與萬全之漢而自托於危亡之楚、臣竊為大王惑之。臣非以淮南之兵足以亡楚也。夫大王發兵而倍楚、項王必留。留數月、漢之取天下可以萬全。臣請與大王提劍而歸漢、漢王必裂地而封大王、又況淮南、淮南必大王有也。故漢王敬使使臣進愚計、願大王之留意也。」淮南王曰。「請奉命。」陰許畔楚與漢、未敢洩也。
一正義。今宋州虞城也。
二索隱。案。謂隨何。
三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淮南太宰作內主也。」韋昭曰。「主、舍也。」索隱。太宰、掌膳食之官。韋昭曰「主、舍」。
四集解。李奇曰。「板、牆板也。築、杵也。」
五集解。音埽。
六索隱。負猶被也。以不義被其身。
七索隱。徼謂邊境亭鄣。以徼繞邊陲、常守之也。乘者、登也、登塞垣而守之。
八集解。張晏曰。「羽從齊還、當經梁地八九百里、迺得羽地。」索隱。案。服虔曰「梁在楚漢之中閒」。
九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恃、一作『罷』。言其已困、不足複苦也。」索隱。案。漢書作「罷」、音皮。
楚使者在、一方急責英布發兵、舍傳舍。隨何直入、坐楚使者上坐、曰。「九江王已歸漢、楚何以得發兵。」布愕然。楚使者起。何因說布曰。「事已搆、二可遂殺楚使者、無使歸、而疾走漢三幷力。」布曰。「如使者敎、因起兵而擊之耳。」於是殺使者、因起兵而攻楚。楚使項聲、龍且攻淮南、項王留而攻下邑。四數月、龍且擊淮南、破布軍。布欲引兵走漢、恐楚王殺之、故閒行與何俱歸漢。
一集解。文穎曰。「在淮南王所。」
二索隱。按。構訓成也。
三索隱。走音奏、向也。
四正義。宋州碭山縣。
淮南王至、一上方踞牀洗、召布入見、布(甚)大怒、悔來、欲自殺。出就舍、帳御飲食從官如漢王居、布又大喜過望。二於是迺使人入九江。楚已使項伯收九江兵、盡殺布妻子。布使者頗得故人幸臣、將衆數千人歸漢。漢益分布兵而與俱北、收兵至成皋。四年七月、立布為淮南王、與擊項籍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三年十二月。」
二正義。高祖以布先分為王、恐其自尊大、故峻禮令布折服。已而美其帷帳、厚其飲食、多其從官、以悅其心。權道也。
漢五年、布使人入九江、得數縣。六年、布與劉賈入九江、誘大司馬周殷、周殷反楚、遂舉九江兵與漢擊楚、破之垓下。
項籍死、天下定、上置酒。上折隨何之功、謂何為腐儒、為天下安用腐儒。一隨何跪曰。「夫陛下引兵攻彭城、楚王未去齊也、陛下發步卒五萬人、騎五千、能以取淮南乎。」上曰。「不能。」隨何曰。「陛下使何與二十人使淮南、至、如陛下之意、是何之功賢於步卒五萬人騎五千也。然而陛下謂何腐儒、為天下安用腐儒、何也。」上曰。「吾方圖子之功。」迺以隨何為護軍中尉。布遂剖符為淮南王、都六、九江、廬江、衡山、豫章郡皆屬布。
一索隱。腐音輔。謂之腐儒者、言如腐敗之物不任用。
七年、朝陳。八年、朝雒陽。九年、朝長安。
十一年、高後誅淮陰侯、布因心恐。夏、漢誅梁王彭越、醢之、盛其醢徧賜諸侯。至淮南、淮南王方獵、見醢、因大恐、陰令人部聚兵、候伺旁郡警急。一
一集解。張晏曰。「欲有所會。」
布所幸姬疾、請就醫、醫家與中大夫賁赫一對門、姬數如醫家、賁赫自以為侍中、迺厚饋遺、從姬飲醫家。姬侍王、從容語次、譽赫長者也。王怒曰。「汝安從知之。」具說狀。王疑其與亂。赫恐、稱病。王愈怒、欲捕赫。赫言變事、乘傳詣長安。布使人追、不及。赫至、上變、言布謀反有端、可先未發誅也。上讀其書、語蕭相國。相國曰。「布不宜有此、恐仇怨妄誣之。請擊赫、使人微二驗淮南王。」淮南王布見赫以罪亡、上變、固已疑其言國陰事。漢使又來、頗有所驗、遂族赫家、發兵反。反書聞、上迺赦賁赫、以為將軍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賁音肥。」索隱。賁音肥、人姓也。赫音虛格反。
二集解。一作「征」。
上召諸將問曰。「布反、為之柰何。」皆曰。「發兵擊之、阬豎子耳。何能為乎。」汝陰侯滕公召故楚令尹問之。令尹曰。「是故當反。」滕公曰。「上裂地而王之、疏爵而貴之、一孫守真按。單字想複詞。疏財仗義之疏。南面而立萬乘之主、其反何也。」令尹曰。「往年殺彭越、前年殺韓信、二此三人者、同功一體之人也。自疑禍及身、故反耳。」滕公言之上曰。「臣客故楚令尹薛公者、其人有籌筴之計、可問。」上迺召見問薛公。薛公對曰。「布反不足怪也。使布出於上計、山東非漢之有也。出於中計、勝敗之數未可知也。出於下計、陛下安枕而臥矣。」上曰。「何謂上計。」令尹對曰。「東取吳、三西取楚、四幷齊取魯、傳檄燕、趙、固守其所、山東非漢之有也。」「何謂中計。」「東取吳、西取楚、幷韓取魏、據敖庾之粟、五塞成皋之口、勝敗之數未可知也。」「何謂下計。」「東取吳、西取下蔡、六歸重於越、身歸長沙、七陛下安枕而臥、漢無事矣。」八上曰。「是計將安出。」令尹對曰。「出下計。」上曰。「何謂廢上中計而出下計。」令尹曰。「布故麗山之徒也、自致萬乘之主、此皆為身、不顧後為百姓萬世慮者也、故曰出下計。」上曰。「善。」封薛公千戶。九迺立皇子長為淮南王。上遂發兵自將東擊布。
一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疏、分也。『禹決江疏河』是也。」索隱。疏、分也。漢書曰。「禹決江疏河」。尚書曰「列爵惟五、分土惟三」。按。裂地是對文、故知疏卽分也。
二集解。張晏曰。「往年、前年同耳、使文相避也。」
三正義。荆王劉賈都吳、蘇州闔廬城也。
四正義。楚王劉交都徐州下邳。
五索隱。案。太康地記云「秦建敖倉於成皋」。又云「庾」、故云「敖庾」也。
六正義。古州來國。
七正義。今潭州。
八集解。桓譚新論曰。「世有圍碁之戲、或言是兵法之類也。及為之上者、遠碁疏張、置以會圍、因而成多、得道之勝。中者、則務相絕遮要、以爭便求利、故勝負狐疑、須計數而定。下者、則守邊隅、趨作罫、以自生於小地、然亦必不如。」察薛公之言上計、云取吳、楚、幷齊、魯及燕、趙者、此廣地道之謂。中計云取吳、楚、幷韓、魏、塞成皋、據敖倉、此趨遮要爭利者也。下計云取吳、下蔡、據長沙以臨越、此守邊隅、趨作罫者也。 索隱。罫音烏卦反。
九索隱。劉氏云。「薛公得封千戶、蓋關內侯也。」
布之初反、謂其將曰。「上老矣、厭兵、必不能來。使諸將、諸將獨患淮陰、彭越、今皆已死、餘不足畏也。」故遂反。果如薛公籌之、東擊荆、荆王劉賈走死富陵。一盡劫其兵、渡淮擊楚。楚發兵與戰徐、僮閒、二為三軍、欲以相救為奇。或說楚將曰。「布善用兵、民素畏之。且兵法、諸侯戰其地為散地。三今別為三、彼敗吾一軍、餘皆走、安能相救。」不聽。布果破其一軍、其二軍散走。
一正義。故城在楚州盱眙縣東北六十里。
二集解。如淳曰。「地名也。」索隱。案。地理志臨淮有徐縣、僮縣。正義。杜預云。「徐在下邳僮縣東。」括地志云。「大徐城在泗州徐城縣北四十里、古徐國也。」
三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謂散滅之地。」正義。魏武帝注孫子曰。「卒戀土地、道近而易敗散。」
遂西、與上兵遇蘄西、會甀。一布兵精甚、上迺壁庸城二、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、上惡之。與布相望見、遙謂布曰。「何苦而反。」布曰。「欲為帝耳。」上怒罵之、遂大戰。布軍敗走、渡淮、數止戰、孫守真按。添字還原。止(佇=駐)而戰。不利、與百餘人走江南。布故與番君婚、以故長沙哀王三使人紿布、偽與亡、誘走越、故信而隨之番陽。番陽人殺布茲鄕四民田舍、遂滅黥布。五
一索隱。上古外反、下持瑞反。韋昭云「蘄之鄕名」。漢書作「選梗應劭音保、(鉦)〔銍〕下亭名。正義。蘄音機。沛郡蘄城也。甀、逐瑞反。
二集解。鄧展曰。「地名也。」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表云成王臣、吳芮之子也。」駰案。晉灼曰「芮之孫固」。或曰是成王、非哀王也、傳誤也。 索隱。「哀」字誤也。是成王臣、吳芮之子也。
四索隱。番陽蟻刂鄕。
五正義。英布冢在饒州鄱陽縣北百五十二里十三步。
立皇子長為淮南王、封賁赫為期思侯、一諸將率多以功封者。二
一正義。期思故城在光州固始縣界。
二集解。漢書曰。「將率封者六人。」
太史公曰。英布者、其先豈春秋所見楚滅英、六、皋陶之後哉。身被刑法、何其拔興一之暴也。項氏之所阬殺人以千萬數、而布常為首虐。功冠諸侯、用此得王、亦不免於身為世大僇。禍之興自愛姬殖、妒媢二生患、竟以滅國。
一索隱。拔、白曷反、疾也。
二集解。音冒。媢亦妒也。索隱。案。王劭音冒、媢亦妒也。漢書外戚傳亦云「或結寵妾妒媢之誅」。又論衡云「妬夫媢婦」、則媢是妬之別名。孫守真按。九陽神功第6招·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。今原英布之誅為疑賁赫與其妃有亂、故至滅國、所以不得言妬媢是媚也。一云男妬曰媢。
索隱述贊。九江初筮、當刑而王。旣免徒中、聚盜江上。再雄楚卒、頻破秦將。病為羽疑、歸受漢杖。賁赫見毀、卒致無妄。